今天说结构展,大概是针对建筑师而言的,尤其是为坚持设计、结构不分家的建筑师提供一些可参照案例,不涉及计算,浅显易懂。以下顺序大致按类型来分,与展览顺序(年代顺序)不符,也不排除笔者兴致阑珊,联想插入一二。文字部分系笔者解读,部分收录展览导言,仅作参考,欢迎指正。图片基本为笔者拍摄,少数辅助信息系网络所得。本文只收录部分案例,部分细节。旨在希望读者细细看来,能发现结构在“基因”控制下的缓慢演变。早期拱券结构代表。就像我们已知的那样,万神庙的创作者玩了一个小小的视觉骗术。室内穹顶部分其实已经延伸到了结构的拱券层,上层拱券帮助建筑实现了视觉上的宏大,下层拱券又为空间多制造了一个层次。但显然,这个时期只能依靠厚实的墙壁和削薄的穹顶实现侧推力的消减大教堂显然已经不像万神庙那样因为结构局限导致空间封闭。四个主柱承担了穹顶的侧推力,这得益于长向侧推力和半球穹顶侧推力平衡,开放了空间。事实上,这样的结构形式并不成熟,推测最早结构坍塌之后,穹顶修建的比最初高了数米,从而降低侧推力。 巴黎圣母院:飞扶壁的产生,解决了厚重墙体不能透光的问题,外墙从彻底侧推力的重压中解放,空间效果开始变得不再受技术过多限制。这个外侧的小尖塔使侧推力方向转为向下,石砌的扶壁不会发生拉力说完古代,我们来看看现代的拱。这个拱高度、跨度都达到190米,不锈钢包裹钢筋混凝土,全部是正三角形断面,拱形曲线与自重相应,混凝土在此全部承受压力。新材料的应用,使得过去根本不敢想象的近两百米大跨成为可能。趣事是,施工时是从两边一起开始往高处建,到最后发现因为误差中心合不上,最后想了办法才成功。非常好奇是什么办法,了解真相的同学请赐教。类似刚才展示的钢筋预应力,流水别墅在悬挑梁下降之后进行了大规模整修。在梁端部加入混凝土块并置入钢管,中间有高强度后拉钢缆,通过油压拉紧。这种修复,没有让楼板的所有变形都消失,而是想要将下降的楼板作为流水别墅历史的一部分保存下来,画上了这个时代修复的特征。很好的保护态度大型挑空空间,采用了具有耐候性的预制预应力混凝土构件。为了空间的功能性(无柱)和轻盈感,屋顶结构是钢索和预应力斜拉式张弦梁悬吊结构。钢索和预应力斜拉式张弦梁的结构是对“力流”和“通常隐藏的材料”的视觉化,是的部件的表现变得可能。混凝土内加入预制张拉钢索,探索了以此作为张弦梁使用的可能。拉结着立体屋顶板的钢索给予了内部空间紧张感,上面伸出的悬吊结构的支撑柱和水平展开的屋顶面互相对抗着,与海边的风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大胆,三个节点并非钢接,而是铰接,使得在受力时,桥拱可以自我调整张拉状态保持平衡,事实上,也可以看做是两个拱交在一起。这种静定结构使用的非常漂亮,该桥被誉为“技术与艺术”的杰作。
桥长90米,宽3.5米,只为对面山中居住着的50人左右的村子特意建造的,瑞士国,这态度也漂亮。悬臂桁架桥结构。钢管受压,轻盈桁架受拉,桥身上窄,减小风压,下宽,如两腿分开站立,增加稳定性。格尔培式梁实验中的力流平衡十分有趣。建于1819年,是临时大屋顶。见上,很棒,很现代,很优美。因为:1.充分利用材料属性,有了现代预应力的做法。2.可快速建设。3.材料可循环利用。4.做法拙美本土,细节精细耐看。5.空间通透,屋顶斜度让遥远的后方也能很好看到舞台。6.提升照明效果,音效可有效到达观众席后方。7.功能、结构、造型与自然融合。成为我最爱案例,都快没有“之一”了。与网架的“轻型”结构打破了通常的拱结构带来的封闭性和网架的重量感,如同飞扶壁让维护墙体得以解放一样,空间相比于纯粹的桁架和网架结构,再次得到了解放,在80年代创造出结构的新的可能性。钢索导入拉力预应力,杆件端部用千斤顶,拉索顶起3000吨重的拱顶,弯曲的拱顶像漂浮着,使现场充满不安和紧张感。很棒的设计,有点像基本功扎实后开始了难度系数动作。结构系统包括一根支柱和曲线桁架,通过绳索实现桥的平衡,力流与结构体达成简约和谐的美感,桁架上使用玻璃让结构美一览无余。在桥上步行导致的震动,支柱上增加的垂直力都可以被清晰的表达出来,让人一享“吊桥”的乐趣。 |